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我的理想。我在文章里說,以后最大的夢想是想要做一個道士,云游天下,逍遙四方。大約從那時候,我心中就已經種下了道的種子。很多年后,我終于穿上了道裝,“光榮”地成了一名道士。
曾有一次在廟里值殿,一位阿姨關切地問我:“小伙子,你們當道士每天都做什么?你為什么要當道士?”
那時候我還是一個道士小白,用著自以為正確的思路,回答說:“當道士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啊,比如念經啊、值殿啊、灑掃啊、學習??!道教有那么多的經典,天天學也還怕學不過來。”
阿姨又問:“都有哪些經典?學了些什么?”
我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比如《易經》《道德經》,學的就是祖師爺的話。”
阿姨沒有再問下去。我知道,她的下一個問題一定是“學這些經典有什么用?”可惜的是我已經對這樣一層深似一層的提問失去了招架的能力。我相信,今天仍然有很多初入門的道人們如我當初一樣,面對著祖師爺留下來的浩瀚寶藏,一邊疲于收集各種各樣典籍的電子版本,一面又讓它們安靜地躺在電腦和手機里,很少再去問津。如果一名修道人,連自己要修什么、如何修等等基本且關鍵的問題都無以言對的時候,那么我們的修行就有可能是盲目的,甚至是可能走向歧途的。
回顧這么多年來學道、修道的歷程,其中有過辛酸、有過艱苦,然而更多的是喜悅的時光。我常常反問自己,今天這樣的言行是否符合祖師爺對我們后輩的教化,是否與我自己心中對“道士”這個詞的定義一致呢?然而,這樣問題常常沒有答案。我知道,關于什么是道、什么是道教、什么是道人,這是很難用三言兩句就概括總結出來的,甚至可能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不斷地去踐行和驗證,最終才能得出屬于自己的答案。盡管如此,在學修的過程中,我遇到的所有的師父、道友及同修們,仍然教會我很多事情。今日,且以半個過來的人身份,說一說道教教會我的兩件事:
首先,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道教秉承的是我們華夏文明中十分精髓的內容。學習道教的過程,根本上是在不斷地對本民族的文化與文明產生深入認識的過程。因此,學道的一大意義便在于加深了學修者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我是道人我驕傲、我是華夏子孫我自豪的態度,帶領著更多人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
這一份自信,往往需要表現在更為具體的物質載體上,如三洞四輔十二類的經典中,如道教中道人的常服、法衣等服飾的禮制上,如琳瑯振響的道場音樂和充滿了神仙意境的唱頌贊詞中,等等。道教,在以多種多樣的方式給信仰者一種關于文化和審美的熏陶。因此,愛國愛教,在本質上是同一不二且圓融不分的。作為一名道士,哪怕僅僅只是把祖師爺留下的這些寶貴的東西完整地傳承給后代,這就已經堪稱是很好的修行了。
其次,道教是一個歷經了千年傳承的宗教,其一方面表現為個人的修行追求,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宗教集體的社會追求。不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體現了道教內在的真精神。
從個人方面來講,道教講的神仙信仰、丹法修煉、性命雙修等等理論,都旨在給予信仰者和修行者更加樂觀地去面對人生和生活的態度。道教是一個“重生”且“樂生”的宗教,雖然我們這一生必然要經歷很多苦難,但道教教給我們的并不是消極避世,而是要能從有無、禍福等因果中參悟到更高一層的境界,從而可以找得到淡然面對并且從容前行的力量。
尤其是在面對我們終將逝去的肉體死亡的時候,道教告訴我們的是生滅皆自然的義理,從而可以使人們在坦然接受死的前提下,還能夠把全部的熱血和精力投入到該怎么好好活的問題中。而道教信仰的神仙,便是把自己有限的肉體生命活出了無限的精神可能的典型代表。
須知,修煉成仙并不是妄談,但脫離了今生的生命與生活而去追求往世的逍遙,不免也會多出幾分虛誕。如何辨證地看成仙與做人,也是道人們需要多做思考的命題。
從集體與社會方面來講,道教向來推崇“普度人無量”的理念,以眾生皆得度、方能做真仙的信條,去教化人們要語善、視善、行善。唯有人心安定,社會才能和諧。從這一點上講,道教作為我國五大宗教之一,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是深深地寫進了教理教義中的。道教的“早晚功課經”和齋醮科儀中,都有大量的祝嫠國祚的詞匯。祈求盛世太平,祈愿民眾安康,這既是道教的信仰和追求,也是道教中以救國救民的形象而被奉為仙真的祖師們留下來的鮮活教化。
脫離了家國、社會、集體的繁榮富強,自然也談不上個人的安穩修行;每個個人的人心若是不得清靜教化,那必然會在欲望的牽引下而“令人心發狂”。雖然暫以個人和集體的角度來區分,但實質上每個人若是能夠因為信仰而實現了自度,那么這便是宗教教化中最大的度人。我們所談論的度人功德,則是能夠讓每個信仰者都找得到自己內心中安定且堅強的力量,勇敢地去熱愛,無私地去奉獻,慈悲地去攜手與共、風雨同舟。這份力量,我們稱之為“道化”。
又或許,我們真的不必要去定義什么是道教、什么是修行,謹以此生尊奉祖師教化,這一世的風雨路就是對我們所修之道的最好闡釋。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流淚
0人
鼓掌
0人
憤怒
0人
無語
0人
歡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發郵件時請將#改為@)
免責聲明:
1、“道教之音”所載的文、圖、音視頻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道教之音網站”所有,任何經營性媒體、書刊、雜志、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站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道教之音”,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3、凡本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均標注來源,由于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詳細]
將欲噏之,必固張之(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詳細]
執大象,天下往(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答...[詳細]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詳細]
死而不亡者壽(資料圖) 講道地點:古樓觀說經臺 講道內容:《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講道方式:(被動性地)答問...[詳細]